选举如何影响民主的发展?

政见观察员/杨鸣宇

选举通常被认为是民主(即便只是最低限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因为种种原因,今天即便是在威权政体,很多也引入了选举制度。选举制度到底是会促发民主转型,还是巩固既有的威权制度于是就成为比较政治学家最为关心的研究题目之一。

目前供职于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chael Miller最近发表于《英国政治学评论》上的研究应该是目前对上述题目最为全面的考察。和大多数既有研究只使用1970年代以后的数据不同,Miller把考察的时间点上溯至1815年。那时候的一些拉丁美洲国家比如秘鲁即便不能算作民主政体,亦已经存在总统选举。大约三分二的威权政体更是早于1880年就已经推行存在某种形式的立法机构选举。难怪Miller开篇就表示,比较政治学家认为威权政体引入选举制度等“民主成分”是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事情的观点其实是不正确的。

根据达尔的观点,民主可以被至少分解为两个维度:竞争性和参与性。前者指竞争性选举在多大程度上是公平的。后者则指投票资格在多大程度上覆盖所有的人口。

Miller根据上述两个维度首先定义出六种政体:1) 竞争性和参与性均高的民主政体(例如英国和美国); 2) 竞争性高参与性低的竞争性寡头(例如19世纪的英美); 3)竞争性中等参与性高的选举性威权(例如1955-1999的墨西哥); 4)竞争性中等参与性低的选举性寡头(例如1922-1952的埃及); 5)竞争低参与性高的象征性表决威权(例如1937-1988的苏联); 6) 竞争性参与性均低的封闭式威权(例如1932-2004的沙特阿拉伯)。

纯粹从竞争性和参与性两个维度来看,1815-1940是一段竞争性高但参与性低的历史时期。1972之后则是竞争性有限但参与性高的阶段。这里反映了两条民主转型的路径。第一条是以西欧为代表的民主先是起源于精英之间的竞争,然后再逐步扩大选举的参与范围。第二条更为现代的民主转型路径则深受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价值成为国际规范和去殖民主义的影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这方面的代表。由于殖民地的宗主国往往会在让渡权力给亲自己的势力,前身为殖民地的国家的反对党力量通常微弱。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些国家的选举制度呈现出现竞争性低但参与性高的现象。

而如果从政体类型来看历史趋势的话,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由竞争性寡头、选举性寡头和封闭式威权三分天下,民主政体只是少数。至于1972年后,则是为比较政治学家熟悉的“第三波民主化”和选举性威权的崛起。民主政体的增加主要是因为不少竞争性寡头和选举性寡头实现了民主化,这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崩溃有直接关系。

Miller认为竞争性和参与性两个维度对民主发展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该把民主发展分为民主化和民主巩固两个部份来考虑。Miller认为竞争性对民主化和民主巩固都有帮助,原因有多个方面,比如说精英之间通过选举进行竞争会促使不同阵营投资政党和选举制度建设,惯性选举则会使选举慢慢成为被社会大众接受的社会规范,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当社会出现广泛的民主要求时精英之间的竞争会为民主化开启更多的机会之窗。至于参与性方面,它有助民主巩固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民主不能没有参与。但是对于参与是否有助民主化,Miller持怀疑的态度。理由和既有的有关选举性威权的文献类似,在一个竞争性受到限制的选举制度下,执政党更容易通过各种手段收买选票和操纵选举结果。另外在精英竞争不充份的情况下,广泛的政治参与可能会使精英担心投票结果会造成财富的重新再分配,从而反过来加强精英之间的团结,合力阻止民主化的到来。

回归结果支持上述的假设。根据模型的结果,假如把民主化的机会设定在中位数,那么假如竞争性的平均程度由封闭式威权上升至竞争性寡头的水平,那么一个国家任何年份发生民主化的机会增加8%。一个标准偏差的竞争性程度的减少,则会使民主崩溃的可能性在任何年份增加4.6%。参与性对民主化无显着影响,但一个标准偏差的减少会增加1.7%每年民主崩溃发生的机会。

最后,模型的结果还显示从任何存在某种形式的选举制度的威权政体转型民主化后平均会有50年的寿命。但如果民主化前是封闭式威权,那么很遗憾数据里纪录的8个封闭式威权全部在民主化后15年内重新变回威权政体。由此可以认为,实行某种形式的选举是民主巩固的必要条件。

因此如果要概括Miller带出的信息的话,那就是选举,无论是否完全满足公平公正公开等规范标准,似乎总会在长期里为民主发展带来些好处。这篇研究相信会成为未来威权选举制度和民主发展关系的重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Miller, Michael K. “Democratic pieces: Autocratic elections and democratic development since 1815.”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5.3 (2015): 501-530.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