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变命运?选对大学更有可能

政见观察员/余莉

又是一年开学季。

相比于笃信并且经历过“教育改变命运”的父母一辈,年轻一代对于“上大学”这件事似乎要淡定许多。
不少人认为,阶级已经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家境一般的学生,即便进了不错的大学,出了校门也会被工作、买房等种种现实压力打回原形。

寒门学子靠大学逆袭的可能,真的已经不存在了吗?

在社会流动性降低这一问题上与我们“同病相怜”的美国,学者们试图用数据回答这一问题。

斯坦福大学教授 Raj Chetty 及其研究团队搜集了美国 1996 年至 2014 的所得税申报表数据,对美国的社会流动性做了一系列研究。

他们借助所得税申报表上的亲属关系和大学出勤等信息,“算”出了一个全美所有高校的毕业生流动指标。他们发现,不同学校在促进代际流动的可能性上差异明显。家境贫寒的学生想要“逆袭”并非不可能,只是报考学校需要慎重选择。

那些选对了学校的学生,比他们的同学更有可能改变命运。

大学教育的“扯平”效应

其实,我们印象中“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状,包含了“上大学的结果”和“进大学的可能”两个层面的问题。
前者强调了上大学之后改变命运的可能,后者侧重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能否进入好的大学。

因此,学者们在针对每所美国大学进行研究时,同时参考了该校毕业生收入分布和其父母的收入分布。用这两种数据作为衡量该校教育结果(Outcomes)和生源(Access)的指标,来判断这所大学对于代际流动性的帮助。

学生毕业后的收入分布情况,尤其是和其父母收入情况的对比,体现了大学教育对于收入的促进作用(Outcomes)。如果一个学校毕业生的收入水平与父母的收入水平没有太大的相关关系,说明大学教育的确有相当程度的“扯平”效应。

下图显示了全美所有高校毕业生在 34 岁时的平均收入分布。纵轴是学生的收入分布,横轴是对应的父母收入情况,因此斜率越大,说明孩子收入对父母的依赖性越高,相应的代际流动性越低。

学生毕业学校的类型划为三类:精英大学,普通的四年制大学以及两年制大学。

从图中来看,不同档次的学校毕业生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非常明显。然而,同一水平学校的学生,其收入并不十分依赖父母的收入情况。

更有意思的是,这三类大学的“扯平”效应并没有太大差异,在图中表现为相似的斜率。

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普通大学还是精英大学的学生,一旦跨进了学校的门槛,就已经拉近了与身边同学的收入差距。

这个结果看起来比较乐观。毕竟只要能进同一所大学,不管现在有钱没钱,未来的收入似乎都不会差别太大。相比全美所有人口的平均流动性水平(灰色散点),大学毕业生流动性水平明显高出许多。

然而,首先你需要进一所大学。

并不平等的大学准入率

对于贫穷家庭出身的学生来说,进一所好大学,才是真正的挑战。

对于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选择毕业生的父母收入分布,作为“进大学的可能”(Access)的衡量。

数据显示,高校之间的收入隔离情况与美国城市中人口普查区之间的收入隔离水平相当。父母的收入水平越高,孩子进精英大学的可能性就越大。

以四所大学为例,下图显示了这些学校 1980 至 1982 年间出生的学生父母的收入分布,包含三所四年制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以及一所两年制的社区学院(格兰德勒社区学院)。

数据显示,哈佛大学的学生中,收入分布排在全国后20%的家庭出身的学生,只占到全部学生的 3% 左右,出身前 20% 的学生则占到了 70%以上。

社区大学中,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则占多数。

向上流动,哪些美国大学最有帮助?

为了定量的比较全美各大学对学生流动性的促进作用,研究者综合考虑“上大学的结果”和“进大学的可能”两方面的因素,构建了一个高校的毕业生“流动率”指标。

他们将一所高校的“流动率”定义为出身的家庭收入排名后 20% 、但是自己的收入排名前20%的学生比例。

这一比率可以通过该校学生中来自后 20% 家庭的学生比例(准入率),乘以出身后20% 的学生中进入前 20%的学生比例(成功率)进行计算。

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为例。

在这所大学中,出身全美收入排名后 20% 的家庭的学生有 51.2% 成功跃入收入前 20% 的行列,因此成功率是51.2%。

其生源中来自后 20% 的家庭的学生占比 16.4% ,因此准入率是16.4%。

二者的乘积 8.4%,就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毕业生流动率。

上图显示了全美高校的成功率与准入率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高的成功率往往意味着低的准入率。

精英学校拥有更高的成功率,然而准入率大多极低。相比之下,公立大学的成功率低,然而准入率较高。

因此,二者的乘积(流动率)与学校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名校未必是流动率最高的学校。

也就是说,贫穷家庭出身的美国学生想要逆袭,不一定要靠进入大众心目中的超级名校实现。那些准入率较高,成功率尚可的普通学校,其实是更好的选择。

当然,这里的向上流动只是指跃入前 20% 的收入群体。

如果你出身普通,但有雄心壮志进入全美收入前 1% 的行列,名校毫无疑问是更好的选择。

下表中的流动率排名,是将原来的出身在后 20%、收入在前 20% 的比率替换为出身在后 20%,收入在前 1%之后的计算结果。这次排名前十的学校,都是我们心目中的精英名校了。

虽然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情况有很大差异,这项研究对我们仍有相当的参考意义。

例如,要帮助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不应只靠增加招生名额,还需要关注这些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体验。

另外, 985、211 等精英大学更有可能让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成功,普通大学则录取更多低收入家庭学生,如何为这两类学校制定有针对性的帮助政策,让大学教育更好地促进社会流动性,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毕竟,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并不总能通过个人奋斗来弥补。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参考文献
Chetty, Raj, John N. Friedman, Emmanuel Saez, Nicholas Turner, and Danny Yagan. Mobility report cards: The role of colleges in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No. w23618.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