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老师能提高女生成绩吗?

作者/杜娟

“女生不擅长数学”、“女生缺乏逻辑思维”、“女生更适合学文科”……许多女性的成长过程中都多少听到过这样的言论。中国有着悠久的父权传统和广泛的性别刻板印象。时至今日,许多人仍然认为理工科是男性的领域。针对女性理工科能力的负面刻板印象, 影响着女性的成绩表现和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又反过来使之强化,令女性在专业选择、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受到诸多束缚。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官僚机构中女性的出现能够改善社会女性成员的福利,提高其产出,促进其自信心和参与度的提升。那么,中国教育系统中的女性教师是否能够提高女生的成绩?如果能的话,是通过什么方式起作用?

德州农工大学政治系博士候选人张友浪通过对一项包含全国112所学校2万名学生的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女性数学教师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女学生的数学成绩。具体来说,女性数学教师对女生数学成绩的积极影响主要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女学生的帮助来实现的,而“榜样的力量”所发挥作用相对有限。

女数学老师为女生提高1.7分

研究者首先考察了数学老师的性别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男数学老师,女数学老师对女生的数学成绩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会使女学生的数学成绩平均提高1.7分。相比之下,男数学老师对男生的数学成绩并不发挥显著的提高作用。

研究者还分别考察了语文和英语两学科中教师性别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数据显示,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拥有和自己同性别的语文或英语老师对其考试成绩并无显著影响。此外,任课教师为女性对女生数学成绩的影响明显大于对其语文和英语成绩的影响;而任课教师为男性对男生三门科目成绩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别。上述结果意味着,在社会刻板印象严重的学科中,女性教师对女学生成绩提高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还发现,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他们的课程表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住校可以帮助男生提高成绩,但对女生影响不大;父母的教育水平高、独生子女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有趣的是,并没有证据表明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经验会系统性地影响学生成绩。

言传身教还是榜样的力量?

女性数学教师究竟是通过什么途径对女生数学成绩产生积极影响?这一现象存在两种可能的解释:主动的言传身教和被动的榜样效应。

第一种解释认为,由于女性教师与女学生有着类似的、遭受性别歧视的生活经历,因此,女数学教师会有意识地关注女生的表现,更加积极地帮助她们提高数学成绩。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来自心理学中的榜样效应:即使女数学教师没有直接地帮助女生学习,女生也可能由于女性数学教师的存在而减少对数学的恐惧,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因此受益。

研究者假定,如果是榜样的力量发挥作用,那么教师性别会通过影响学生对刻板印象的感知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例如,如果一个班上有一位女数学老师,那么女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就会减少,对自己数学能力的信心也越来越高,从而更积极地学习数学。调查中要求每个学生回答下列问题:“你是否同意男孩比女孩更擅长数学?”研究者将学生的回答作为其对“性别-数学能力”刻板印象的认知。分析发现,女性数学教师的存在减少女生对女性数学能力的负面认知。同时,当一个女生认为男生更擅长数学时,其数学成绩将明显低于不这么认为的女生。可见女性数学教师确实能通过发挥“榜样的力量”间接提高女生数学成绩。然而,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间接影响只占总影响的7%,女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主要还是归功于女数学教师言传身教的直接帮助。

最后,研究者考虑了上述分析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其他可能的解释。首先,使用前述问题来衡量刻板印象可能无法涵盖榜样效应的其他方面,如自信心或内在动机等,因而 榜样的作用可能被低估;其次,仅凭师生性别一致性对学生成绩的直接影响可能无法充分说明女性教授对女生的积极作用,因为女教师还可能通过主动影响学校管理者的决策这一间接方式来影响女生的数学成绩;最后,女数学教师可能积极主动地减少女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从而导致对言传身教的作用的低估。

结语

女性数学能力的刻板印象的盛行不仅阻碍了众多中国女性获得应有的知识和就业机会,而且也不利于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对中国教育部门的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教师的积极作用在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科体现得最为显著。相比之下,处于性别优势地位的男性教师并不会给男生带来同样的益处。在当前中国的情境下,如果女性公职人员拥有足够的自由裁量权和激励来帮助女性社会成员克服性别刻板印象、增进个人发展,那么消除性别不平等的过程就会变得更为顺畅。同时,政策制定者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创造一个对女性更为友好和适宜的工作环境,促进女性公职人员与女性社会成员的互动。

参考文献
Youlang Zhang (2018): 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 Gender Congruence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 DOI: 10.1080/10967494.2018.1428702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