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德国空军为何如此神勇?
针尖作者/李泽人
图片来源:《敦刻尔克》剧照
德国空军为何如此神勇?是因为装备、精神或者是战术?是“前战友”!
在“二战”开战时,德国纳粹空军(Luftwaffe)确实是当时世界上装备最先进、经验最丰富的一支空军。1939年,德国纳粹空军装备了4000余架各类战机、880000各类军事人员。但是,与空军卓越的战绩相比,仅仅讲装备上的差距,是难以解释的。
苏黎世大学的研究者指出:荣誉表彰激励了二战中德国的空军飞行员,让他们勇于在战场上拼杀。
纳粹空军内部有一份由宣传部门发行的每日公报(daily bulletin)。电台、报纸都会定期公布这份公报。这份公报的内容是每日在各条战线上空军的各类情况,包括击落的敌方战机数量、占领的地区和富有特色的个人战斗经历。得到表彰的将士,都会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
荣誉表彰开始于1940年4月。在最先受到表彰的人中,就有一位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人物——埃尔文·隆美尔(Erwin Rommel)将军。
在“二战”期间,在这份公报上获得表彰的军人可谓凤毛麟角:只有不到12000人。在当时的纳粹军中,荣获这一表彰几乎等同于获得荣誉勋章。不同于荣誉勋章的是,在公报上获得表彰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则。
同时,纳粹德国素有记录档案的传统。利用存世的纳粹德国最高指挥部档案,研究者收集了5081飞行员的月度出勤记录,并与《每日白皮书》上的表彰的姓名进行匹配,建立了一个数据库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前战友”作用很大。当一位飞行员获得荣誉表彰后,他的队友会受到激励、更加积极地投入战斗中去。
为什么要关注“前战友”,而不是“现战友”呢?这是研究设计需要。因为,如果选用现任战友进行分析,可能这种激励效果是由于这个中队的所有飞行员都经历了同样的事件,而不能单单归结为同伴的激励效应。
研究者通过分析“前队友”发现:即便功勋飞行员调离了这个飞行中队,他的前队友们也会在战斗中击落更多敌机——但是也会造成更多的伤亡。而且,越是优秀的飞行员,荣誉表彰的作用就越大。
树典型、立模范,这些行为看似无用且荒谬,但其背后就蕴含着理性的经济学原理。当代中国的历次社会运动中,模范人物层出不穷,要树立这些英雄的目的,不是要让人人都成为英雄,而是要让人人都提高效率、更好地为运动的目的服务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