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如何改进在非洲的战略

归宿/政见观察员

摄影:朱峥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9月3-4日召开。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的支持。

自2000年以来,中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近十几年来非洲经济的较快增长,也的确与中国有着密切关系。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研究中心的杜大伟在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关系并非西方认为的“资源殖民主义”,而是已经形成了多层面、复杂的互利关系,其中的一些事实也与人们的通常认识存在差距。

在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和移民数据之后,研究者认为:尽管中国看上去在非洲投资巨大,但实际援助和投资其实相对有限。比如,中国国家主席在2015年12月的中非论坛峰会上指出,将投资600亿美元支持非洲发展,但这并非一揽子具体计划,而是一个长期的总体概念,甚至一些项目永远不可能实施。事实上,截止2014年底,中国在非直接投资为320亿美元,只占非洲全部外国直接投资的5%。即便加上中国对非融资援助的部分,其总量也相对有限。

在西方看来,中国在苏丹和安哥拉等人权记录恶劣、政府治理能力低下的国家投资能源基础设施,主要目的是显示对这些国家的支持。但研究者认为,中国对非投资与投资目的国的人权和法治状况并无直接关系,而只与中国的投资目标有关。中国在非洲既向存在人权问题的国家投资,也向人权状况较好的国家投资。西方国家因为人权问题拒绝向某些国家投资,反而凸显中国在当地的优势地位。

中国企业在从非洲获取资源的同时,也在加大对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国对于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约相当于非洲接受外部基础设施建设援助的1/6。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中国工程建设企业进一步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非洲当地的工程建设产业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由于中国在非洲承建工程项目,以及中国中小型私营企业也大量进入非洲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市场,到非洲淘金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据估计,在非洲的中国人已经超过100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国人在给非洲带来商机和技术的同时,实际上冲击了非洲人在当地的就业市场,影响非洲劳动力素质的总体提升。

研究者认为,中国与非洲经济关系的基础正在发生改变。以往,中国缺乏资源、劳动力富裕,而非洲资源富余、劳动力相对缺乏,中国从非洲进口资源等初级产品,向非洲出口各类工业制成品。但今天,中国经济形势发展新的变化,特别是产能过剩、劳动力人口下滑,增长模式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对于非洲资源的需求明显下降,造成非洲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与此同时,非洲人口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如何创造就业将成为非洲的重大挑战,探索中国制造供应链如何向非洲转移,也将成为中非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

关于未来中非经济关系的发展,研究者对中非双方都提出了相应建议。对非洲国家而言,首先应与中方合作,加强对中非经贸合作领域的数据建设,搞清楚自己接纳了多少中国人,以及承担了多少外债。在过去的数十年中,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免除了非洲国家的大量外债,非洲国家的债务规模总体可控,但也要防止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债务过快上涨。同时,研究者建议非洲国家防止过多外来中国劳工流入,鼓励中国企业多雇佣本地劳工,提升本地劳动力水平。非洲国家还应该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来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投资。

对于中国而言,应该结合经济增长模式转换,重新审视曾经在非洲实施的资源获取战略,提升在非投资的经济效益,并与非洲国家一起,推动中国企业雇佣当地劳工。考虑到非洲当前在人口、环境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对非政策应更有长期性和延续性,以推动中国在帮助非洲转型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此外,西方国家也应鼓励中国在世界银行、非洲发展银行等现行国际组织发挥更大作用,使各方在帮助非洲发展方面形成更多合力,而非相互竞争。

参考文献
David Dollar, “China’s Engagement with Africa From Natural Resources to Human Resources”(2016). The 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 at Brookings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