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白宫国安会亚太事务主任:中美“脱钩”并非正确选择

归宿/政见观察员

近期,中美两国在经贸领域矛盾冲突进一步激化外溢。美国副总统发表措辞强硬的对华政策讲话,国务卿蓬佩奥也在访华期间坦言中美之间存在诸多分歧。关于中美在经济、经济等各领域“脱钩”的观点也在两国政界学界颇有市场。

不过,前美国白宫国安会亚太事务主任、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贝德最近的一篇政策简报认为,美对华“接触”政策取得重大成功,中美“脱钩”并非正确选项,美国应以开放姿态与中国竞争。

对华“接触”硕果累累

贝德认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由冲突对抗转向接触合作,对中美两国乃至全世界都带来极大好处。在政治上,中国反对苏联扩张主义,帮助美国实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推动苏联最终解体。在军事上,中美由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直接军事对抗,转为和平竞争和互不侵犯。美国长期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中国加入核不扩散集团,有助于台海乃至全球保持和平和战略稳定。

在经济上,中美之间有着极强的经济互补性,使两国都从中受益,推动了双方及全球经济繁荣。中美两国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协作和救市政策,帮助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后得以快速恢复。在人文交流上,中美两国丰富的民间交往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认识,让美国各界可以深入了解世界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为何对华“脱钩”?

在美对华四十多年的“接触”政策中,中国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贝德指出,在美国看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一些变化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发展与美国的预期以及中国早先的承诺并不相符。不单单是特朗普政府,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政策制定者和分析人士非常严肃地看待这些变化。

在他们看来,中国正在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中美两国的基本意识形态和诉求不合拍,没有共同利益,两国战略竞争的一面超过和合作的一面。在他们的推动下,美国开始在政治、经济、教育、传媒及军事等多个领域与中国“脱钩”。比如,美国加强对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审查,赴美留学生数量已经下降。美国大学中一些与中国有关的研究机构被迫关闭,也不敢接受来自中国大陆甚至香港的捐款。美国不少议员呼吁限制中国驻美的新闻机构,这在事实上与美国“新闻自由”政策相悖。

“脱钩”并非明智之举

贝德认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始终是自身利益,今天的中国与1990年代大不相同,维持以前的政策固然不合时宜,有对中国施加惩罚的政策工具固然必要,但“脱钩”并非明智之举。中美关系并非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中美之间的联系紧密,不可能完全“脱钩”。事实上,特朗普政府的“脱钩”政策制定和推出,并没有中美关系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参与其中,商界也不愿意过多介入政策辩论过程中。

贝德指出,“脱钩”政策过度强调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失败和不足,试图通过彻底颠覆的方式改变现状。其实,通过保持接触,美国同样有一系列政策手段推动中国改变现状。比如,美国可以联合欧盟、日本、加拿大,推动中国履行其在经贸领域的一系列承诺。美国应该重点关注进入中国市场,而非一味减少贸易赤字。大学应对外来捐赠更为透明。美国应进一步构建在亚太的同盟体系,以制衡中国的示强行为。同时,美国应该保持在“一个中国”等政策上的延续性,避免动摇战略稳定基石。

贝德最后强调,美国不应把中国看作“无所不能的巨人”。比如,西方媒体炒作非洲国家陷入了中国的“债务陷阱”中,但事实上相较于非洲国家对西方的债务,中国债务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中国远没有一些媒体和政客渲染的那么强大。对于美国而言,更重要的是改变国内政治氛围,以开放、繁荣的价值观与中国竞争。

参考文献
Jeffrey Bader, “U.S-China Relations: Is it time to end the engagement”(2018). Brookings Institute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