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山石】当妈的吃了那么多苦,这是理所应当的吗? | 针尖多味听觉馆

王菁(小水母)/主播

傅适野,目前任职于界面新闻/嘉宾

王菁/声音编辑

傅适野、王菁、于灵歌/文字编辑

“恭喜,你要当妈妈了!”如果你的朋友有了身孕,身边人多半会送上这样祝福。

然而,在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那里,却这样描述自己二度怀孕的心情:“此时我重回围城,就像某个逃犯被捕,只能闷闷不乐地接受现实。”

在《成为母亲:一名知识女性的自白》一书中,卡斯克记录下自己成为母亲时身体、精神与社会角色的变化。这些变化让她意识到,比起获得母亲身份时那种好奇、欣喜、憧憬与期待,自己更多地经历了初为人母的挣扎、矛盾、痛苦与困惑。

这本书出版后引发了巨大争议。在占据主流地位的母职文化中,母亲被塑造为温柔善良体贴的、毫无抱怨的、尽职尽责的。然而,从怀胎十月到产后恢复,从微观层面的心理波动、产前产后抑郁,到与原先的社会角色逐步剥离,以及此后再度融入时经历的重重困难——成为母亲道路上所体验的这些艰难困苦,鲜有人提及、也不允许被提及。这是因为,这些艰难困苦往往被自然化(naturalized),仿佛它们是成为母亲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女性就理所应当承受并且毫无怨言。

母职是不是天职?母职包括了哪些隐形的劳动?我们如何更好地去理解现代女性在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

前不久,界面新闻推出了一篇题为《母职凭什么理所当然》的文章,介绍这本《成为母亲》的书并进行了相关探讨,在中国读者中引发了很多共鸣,甚至是争议。本期节目中,我们请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傅适野,跟我们一起聊聊与成为母亲有关的话题。

*以下文字摘自音频精选内容

1.成为母亲

王菁:在《母职凭什么理所当然》这篇文章中,为什么会选择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Rachel Cusk)的书作为切入点呢?

傅适野: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当做了解母职的很好的入门读物,它既轻松又沉重。轻松是因为它其实并不是一本学术书籍,没有从第二波女权运动讲起,从西方女性理论的发展脉络开始回顾,讨论思想家们和知识女性们如何觉醒,如何开始将母职当做一种文化建构而非天生本能来进行反思和批判。对于读者来说,其实是一种较为轻松的进入路径。沉重是因为它记录和描述了一个女性成为母亲这个过程中的绝望、痛苦与黑暗。它的角度很个人,很纤细,很微观,但也因为具体而微,所以更加容易让女性产生共情,阅读体验更加不舒服。

这本书讲的是作为作家的作者从怀孕到生育,再到抚养孩子这个过程中身体和社会角色产生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探讨了很多与母职相关的社会问题,比如家庭当中的劳务分工问题(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这也关联到抚养孩子过程中的劳务外包问题(即要不要找保姆)。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有关私人和公共的双向运动。即一方面,女性的身体正在从私人场所变成被持续监控的、被规训的公共场所。另一方面,在社会角色的意义上,女性从怀孕到生育,其实经历了从公共领域退居私人领域(家庭)的过程。

而最终,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其实是戳破母职的神话,是告诉所有女性,其实成为一位母亲的体验并非那么美好,并不是像当下主流文化宣传的那样充满爱与神圣。更进一步,她是在试图说明,通往母职的道路目前是被过度理想化的,往往被包装成神圣的(赋予一个人生命)、具有自我转变功能(从女孩到真正的女人)、开启人生新阶段的过程。但其中的困难和艰辛(从怀胎十月、到分娩之痛、到产后恢复、抑郁情绪、再到与原来的社会角色剥离再融入的重重困难)却往往被忽略。

2.分娩之痛

王菁:其实,《母职凭什么理所当然》并不是你第一篇有关母职话题的文章。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之前写的相关文章吗?

傅适野:我在此之前写过的三篇文章其实都和这个主题有一定的关联,通过这三篇文章,我自己也能看到通往母职的道路上,女性仍然在受压迫,并且承担主要责任。首先是《分娩之痛并非天经地义》,这其实是去年陕西榆林产妇因无法忍受疼痛跳楼事件之后的一篇稿子。这篇稿子讲的是女性的生育之痛在西方和在中国语境下,如何在被自然化为理所应当和被视为可以通过医学技术和手段减轻与消除的这两种运动中来回摇摆的。而随之而来的,其实也是女性的身体在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来回摆动。

生育之痛这个问题和母职的痛苦和黑暗之处有类似的地方,就是生育之痛在中国语境下,也很容易和母职捆绑,也很容易被naturalize为成为一个母亲一定要经历的过程,就仿佛如果不能忍受这种疼痛,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这种观念深深根治在产科医生以及上一代人的心里,以至于他们会教导临盆女性,忍一忍就过去了,大家都是这样的,或者我当年生你的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因此我在这篇文章中想倡导的,其实是在公共讨论中,以及在个人实践中,这种生育疼痛与母职的松绑,以及人们能够更加公开的、更加光明正大的谈论这种疼痛的可能性。

3.生殖技术与孕育

王菁:那我们刚刚其实是谈到了很多生殖、生育方面的技术问题了。

傅适野:另外一篇[《中国试管婴儿技术30年:是赋予女性生育权 还是剥夺女性主体性?》]是讲辅助生殖技术的,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试管婴儿。这个稿子当时的由头其实是中国推行试管婴儿技术三十年的纪念,编辑问我要不要写一个相关的稿子,看这个技术当时是如何传入中国的,以及刚刚引进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中国和西方观念上的冲击等等。在为这篇文章查找资料时,我发现在备孕阶段,女性也承受着比男性更多的污名与压力。在八九十年代,男科在中国还不发达的时候,在很多人的传统老旧观念里不孕不育都是女人的问题,而和男人没有关系。很多女人天然地觉得结婚了就要生孩子,生不出孩子就是有病,就得治。这其实也是一个自然化母职的过程。以自然状态下能够生育的身体视为正常和标准,将不孕不育视为偏离常态的,因此将其病理化。所以选择试管婴儿方式的女性们大多都很焦虑,因为她们觉得自己生病了,她们偏离了社会常态和规范,也偏离了社会赋予她们的正常育龄女性的社会角色。因此她们需要寻医问药,回归常态。

王菁:无论是在分娩痛还是试管婴儿的过程中,你都提到了男性缺位的问题。能具体谈谈在试管的过程中,男性的存在感会这么低?

傅适野:在试管婴儿技术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男性的极度缺位。 简单来说,一个完整的“试管婴儿周期”包括前期检查、促排卵、取卵取精、受精、移植,直到胚胎移植14天后确认受孕成功(或失败)的全过程。一个试管婴儿周期大约2-3个月,具体时间因人而异。在整个过程中,男性只需要进行精液检查,其余步骤全部由女性完成。赖立里认为,女性一旦进入“试管婴儿周期”,也就是进入了一个与自然生育截然不同的生育模式,一个在多种知识、经验和技术指导下共同努力但却并不能保证百分百成功的过程。在整个“试管婴儿周期”中,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不确定性,这让处于周期中的女性备受煎熬。因此在整个试管婴儿技术周期中,男性的参与度其实非常低。女性更加焦虑,她们永远在一轮又一轮的希望和失望之间来回摆动。这和自然受孕时候女性承担更大的责任和压力的过程其实是很类似的,男人只需要贡献精子就好了,只管射精就好了。

张丽珠怀抱中国的一个试管婴儿郑萌珠

4.养育孩子

王菁:如果一个妈妈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就不可避免牵涉到谁来照顾孩子这个问题

傅适野:最后一篇文章是讲保姆问题的[《保姆杀人背后:这是一场女性对女性、弱者对弱者的战争》],也就是所谓的家庭劳务外包的。稿件的起因是一个在法国获得了龚古尔奖的作家,她的一本讲保姆杀人的小说《温柔之歌》在中国出版,我去采访她。那个采访做的不是特别好,所以我就没写成问答形式,而是从小说里找了一些素材,提取了三个点,描述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男性和女性在照料方面职业的逐渐失衡,以及女性承担的隐性压迫。我具体谈了三个问题,首先是为何女性必须在家庭和事业中二选一,为何母职和职场女性会成为一个只针对女性的问题?其次是人和繁衍和照料为何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却要退居家庭、成为女性“独享”的义务?最后是为何当这种家庭照料工作走向市场之后,反而再次成为了女性压迫女性的新工具?

5.解绑母职神话

王菁:对你而言,贯穿这几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你希望通过这样的写作,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傅适野:我觉得这三篇稿件和它们探讨的问题,都可以被看做是关于母职的更加详细和具体的探讨,它们分别涉及母职的几个阶段(从怀孕到分娩再到养育)以及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人们对母职抱有的一些误解,和母亲面临的困境。我的这几篇稿件其实是第一步,是希望通过这些文章,来纠正人们的一些误解,去质疑一些大家平时认为理所当然的观点,去怀疑当下主流的母职神话,去鼓励更多的女性跳出这种母职神话的绑架,让她们有敢于言说疼痛的权力和能力,敢于拒绝来自各方的以母爱为由的绑架。当然这只是第一步。但这些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探讨的可能就是更加实际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比如社会福利、企业条例要如何更好的保障女性和母亲的权益,女性和男性的产假制度具体怎么调整,外包劳务市场中劳工的权益如何保障等等。当然这些需要慢慢去完善,去建立。但我觉得走出这第一步也十分重要,因为这种面向公众的、公共媒体上的写作,是不同于面对专业读者的学术生产的。我们的目的其实就是希望这些文章和这些观点抵达更加广泛的读者群,希望能够引起他们的思考、讨论和反思。这些文章的作用,可能就是在读者心里种下一个一粒小的种子,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芽。想到这些,我觉得这份工作就还有一些价值和意义。

文章推荐链接:

傅适野,《保姆杀人背后:这是一场女性对女性、弱者对弱者的战争》。界面新闻,2018年3月3日。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982788.html

傅适野,《中国试管婴儿技术30年:是赋予女性生育权 还是剥夺女性主体性?》。界面新闻,2018年10月27日。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566844.html

傅适野,《母职凭什么理所应当?》。界面新闻,2018年12月19日。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712049.html

[英]蕾切尔·卡斯克 著,黄建树 译。《成为母亲:一位知识女性的自白》。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1

[意]埃莱娜·费兰特 著, 陈英 译。《离开的,留下的:那不勒斯四部曲03》。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

[法]蕾拉·斯利玛尼 著 , 袁筱一 译。《温柔之歌》。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年8月

节目预告

在接下来针尖|多味听觉馆推出的【她山石】系列中,我们将与界面新闻合作,推出一系列关于女性和母职话题的播客节目。

我们的节目由针尖M.I.G.播客组出品,我们的主播是于灵歌(鸽子)、沈宁(Sonia)和王菁(小水母)。你可以在网易云音乐、podcast和豆瓣上找到我们,也欢迎你添加微信号soundcommune加入微信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跳转网易云音乐收听,或在豆瓣搜索名为“针尖”的用户,或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针尖”或手动添加https://cnpolitics.github.io/radio/mig/feed.xml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