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对峙:中国的套路被看透?

政见观察员/归宿

印度非法进入中国领土而引发的边境对峙在持续71天后戛然而止。中印双方都以“大局为重”,各退一步,回到了6月对峙前的状态。印度总理莫迪也如期前往厦门参加金砖峰会,避免了BRICS印度变印尼的尴尬局面。

此次边境对峙是1987年以来中印两国最为严重的一次边境冲突,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一方面,中印边境争端难以彻底解决,类似的冲突和对峙仍然有可能发生,或许就是在明年开春之后。另一方面,中印两国,特别是中国在此次对峙中的一举一动引发外界高度关注,也成为观察中国处理类似争端的一个典型案例。
乔治城大学的Oriana Skylar Mastro和兰德公司的Arzan Tarapore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以洞朗边境对峙为例,分析了中国强制外交(coercive diplomacy)的典型特点。

什么是“强制外交”

研究者认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主权声索等问题上的矛盾日益上升,强制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常见的政策选项。
中国的强制外交分为“四步走”——
首先,利用超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抢先在争议区修建永久性设施,增强实际控制。
其次,综合使用外交军事手段,迫使相关国家承认现状。
第三,通过法律和历史叙事,为行动寻求合法性。
第四,打舆论战,强调中国已经保持克制,有关国家不要“玩火自焚”。
与俄罗斯直接出兵动武的强制外交不同,中国的强制外交更愿意保持某种模糊性,希望对手在压力之下承认现状,或是内部生变。中国不愿意直接发生军事冲突,认为军事冲突会导致危机骤然升级,局势失控。

印度应对“强制外交”的做法

研究者指出,在洞朗对峙中,面对中国的强制外交,印度的做法是坚决“拒止” (denial),收到的效果明显。
印度在中国最初试图通过修路改变现状、加强实际控制时,就直接派兵越境阻止,并不惜冒着冲突升级的风险,与中国形成对峙僵局。而这也最符合印度利益——印度在洞朗地区占据优势,中国实际控制能力不够;中国应对危机的决心有限,虽然言辞激烈,但远没有到直接出兵开打的程度。
研究者认为,印度的做法,为有关国家特别是与中国有主权领土争议的国家提供了思路。只要阻止中国扩大实际存在,中国强制外交的后续步骤就很难推进。中国在对峙僵局时往往“先眨眼睛”,因此如果敢于将对峙甚至冲突升级,在压力下中国的立场容易松动。另外,要将第三方特别是大国引入冲突中,增加中国对抗的成本。
 

中国可以学到什么?

对于中国而言,当前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岛屿主权等争夺多发,朝核危机等关系到重大安全隐患也在不断积聚,再加上内外各项政治议程亟待推进,更应警惕这次洞朗对峙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毕竟,如果自身常用的“套路”被对手看透,未来在国际博弈中可能将处于更为不利的位置。
那么,中国应该从这次边境对峙中学到什么?
首先,还是要准确界定自身利益,全面了解对手的能力和意愿,慎重出手,避免不必要的对峙和僵局出现,影响整体对外政策。
其次,要及时分析和排除化解周边的风险。在南亚,如果中国想要有所作为,就应该从南亚整体战略的高度整体看待印度和边境问题,做好各项基础工作,防止零敲碎打,小矛盾积聚大冲突。
第三,中国的外交政策工具箱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提升应对复杂问题能力。
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国在展现自身决心的同时,还要学会使用决心。毕竟,危机时刻,更多是决心和意志的较量,没有意志和决心,实力再强也等于零。
参考文献
Oriana Skylar Mastro,Arzan Tarapore “Countering Chinese Coercion: The Case of Doklam”(2017). War on the Rocks, https://warontherocks.com/2017/08/countering-chinese-coercion-the-case-of-dokla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